新聞中心首頁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AI填高考志愿,靠譜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李紫薇、周思宇、趙旭
各地2025年高考成績陸續發布,志愿填報是考生和家長眼下的頭等大事。近期,AI志愿填報成為熱門話題,相關產品受到關注。
AI填志愿,好用嗎?靠不靠譜?“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AI填志愿產品扎堆“上線”
“AI一鍵生成最優志愿方案”“AI大模型,讓志愿填報不再靠‘蒙’”……近期,各類AI填志愿產品扎堆“上線”,成為今年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上的“香餑餑”。
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最近一段時間,AI志愿填報相關話題播放量近億次。記者在工作日上午看到,平臺上數十個直播間推銷AI填志愿產品和服務,單個直播間最多幾千人同時在線。
在一個志愿填報咨詢機構的直播間,主播宣稱其使用的AI輔助填報工具,可以根據考生分數、地區、偏好等信息一鍵生成志愿填報方案。她邊介紹邊演示,輸入相關信息后,不到一分鐘,一份包括專業、院校、標注錄取概率的志愿列表即生成。評論區不少人提問咨詢。
一名北京考生告訴記者,周圍同學和家長都很關注AI填志愿產品,不少人已經試用。
據了解,目前較為熱門的AI填志愿產品,有的為教育部門推出、面向高考生免費開放;有的是互聯網企業開發、多數服務免費;還有的來自志愿填報垂類公司,價格從百余元到幾千元不等。
記者走訪線下高考志愿填報機構發現,AI填志愿也是今年機構服務的主推賣點。四川考生小楊說,高考前家長就花4000多元找好了一家志愿填報輔導機構,“機構宣傳今年升級了AI志愿填報功能,準確度更高,就被說動了。”
北方地區一名考生家長近日購買了一款AI高考志愿填報產品。“這款產品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化需求進行進一步篩選。”該家長說,此前試用了多款類似產品,感覺功能大同小異,生成方案速度快,但比較大眾化。
記者注意到,有主播稱所使用的AI填志愿軟件為“省考試院官方指定軟件”,但實際并非如此。
高考志愿填報App優志愿創始人兼CEO耿忠誠說,個別機構聲稱其AI填志愿產品為自主研發,以此收取更高費用,實際上用的是免費AI大模型。一家從事AI輔助志愿填報機構的工作人員稱,一些機構會把訂單轉給他們來做,再將方案轉賣給考生和家長,“加價幾百元或上千元”。
AI給出的志愿方案靠譜嗎?
志愿填報軟件開發商北京清智領航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曹長丹說,AI填志愿的原理是把數據“喂”給AI,比如往年各省份高校錄取信息、教育部門公開志愿數據、高校官網信息、各地人才招引數據等。“在此基礎上,告訴AI足夠的個人信息和填報要求,它就能給出建議。”
AI填報志愿的準確性和參考價值如何?
“感覺數據挺全的,給出的院校和我之前了解的差不多。”一名北京考生說。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強說:“從技術角度看,AI輔助填報志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考生和家長縮小需掌握的信息范圍,給出看起來比較成形的參考方案。”
“數據是決定AI填志愿靠譜與否的關鍵因素。”耿忠誠說,如果收錄的數據不全,比如不包含位次信息、部分地區加分等情況,AI給出的結果就會有誤差。
記者以2025屆考生身份,向多個AI軟件輸入推薦報考院校指令,不同AI軟件給出的結果各異,“沖穩保”不同梯隊的9所院校中僅2所重合。
記者注意到,AI在展示深度思考過程中,多次提及自身局限性,如“仍缺少多所大學2024年錄取數據”“部分信息來自抖音視頻,需進一步驗證其準確性”等。
多名業內人士提到,當前不少AI工具存在“幻覺”問題,可能編造看起來合理可信實際上錯漏百出的信息。“去年590分對應位次是1萬名,但AI告訴我位次在5000到6000。”山西一名考生家長說。
曹長丹認為,一些AI工具有效信息增量不足,給出的結果僅停留在歷史數據的機械匹配,缺乏對動態政策、個體差異和深層需求的挖掘。
“算法能夠高效處理分數、專業熱度等數據化信息,但很難洞察不易量化的個人發展關鍵維度。”北京一名中學教師舉例說,學生的家庭背景可能影響其是否選擇培養周期長、學費高的專業,學生的抗壓能力決定了其能否適應某些高壓職業環境……
“這些極其重要的個人化因素,恰恰是算法模型無法通過標準數據獲取并納入推薦邏輯的。”這名教師說。
“人機協同”做出最優選擇
受訪專家表示,在填報志愿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AI工具,通過“人機協同”做出最優選擇。
6月19日,清華大學沈陽教授團隊發布《2025高考志愿填報工具使用指南》,系統總結了高考志愿相關的100多個AI提示詞模板。
張小強表示,提示詞、上下文交流內容等會影響AI的結果輸出,應學會使用AI工具,與其有效“溝通”。
耿忠誠認為,在采納AI建議前,應認真核實AI給出的志愿填報方案,再次查閱學校歷年錄取分數、錄取位次和院校專業信息等,減少AI“幻覺”和數據誤差帶來的影響。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張冉建議,考生和家長在選擇付費AI填志愿服務前,盡可能了解產品“底細”,如模型使用的訓練數據、填報邏輯等;使用過程中,盡量明確孩子的個人偏好等個性化參數,讓AI更清楚報考需求。
近段時間,各地教育部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重慶、北京、山西等多地依托互聯網和志愿填報專家團隊,幫助考生熟悉志愿填報規則、流程和操作,提供咨詢指導。
多名專家提醒,考生和家長要仔細閱讀各省招考中心印發的報考指南、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和院校官網公布的招生政策等。“應讓AI回歸‘工具’本位,避免過度依賴而產生誤判。”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高考處副處長張玉國說。
![]() |
![]() |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新華社北京6月30日電 題:AI填高考志愿,靠譜嗎?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李紫薇、周思宇、趙旭
各地2025年高考成績陸續發布,志愿填報是考生和家長眼下的頭等大事。近期,AI志愿填報成為熱門話題,相關產品受到關注。
AI填志愿,好用嗎?靠不靠譜?“新華視點”記者進行了調查。
AI填志愿產品扎堆“上線”
“AI一鍵生成最優志愿方案”“AI大模型,讓志愿填報不再靠‘蒙’”……近期,各類AI填志愿產品扎堆“上線”,成為今年高考志愿填報市場上的“香餑餑”。
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最近一段時間,AI志愿填報相關話題播放量近億次。記者在工作日上午看到,平臺上數十個直播間推銷AI填志愿產品和服務,單個直播間最多幾千人同時在線。
在一個志愿填報咨詢機構的直播間,主播宣稱其使用的AI輔助填報工具,可以根據考生分數、地區、偏好等信息一鍵生成志愿填報方案。她邊介紹邊演示,輸入相關信息后,不到一分鐘,一份包括專業、院校、標注錄取概率的志愿列表即生成。評論區不少人提問咨詢。
一名北京考生告訴記者,周圍同學和家長都很關注AI填志愿產品,不少人已經試用。
據了解,目前較為熱門的AI填志愿產品,有的為教育部門推出、面向高考生免費開放;有的是互聯網企業開發、多數服務免費;還有的來自志愿填報垂類公司,價格從百余元到幾千元不等。
記者走訪線下高考志愿填報機構發現,AI填志愿也是今年機構服務的主推賣點。四川考生小楊說,高考前家長就花4000多元找好了一家志愿填報輔導機構,“機構宣傳今年升級了AI志愿填報功能,準確度更高,就被說動了。”
北方地區一名考生家長近日購買了一款AI高考志愿填報產品。“這款產品可以根據孩子的個性化需求進行進一步篩選。”該家長說,此前試用了多款類似產品,感覺功能大同小異,生成方案速度快,但比較大眾化。
記者注意到,有主播稱所使用的AI填志愿軟件為“省考試院官方指定軟件”,但實際并非如此。
高考志愿填報App優志愿創始人兼CEO耿忠誠說,個別機構聲稱其AI填志愿產品為自主研發,以此收取更高費用,實際上用的是免費AI大模型。一家從事AI輔助志愿填報機構的工作人員稱,一些機構會把訂單轉給他們來做,再將方案轉賣給考生和家長,“加價幾百元或上千元”。
AI給出的志愿方案靠譜嗎?
志愿填報軟件開發商北京清智領航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曹長丹說,AI填志愿的原理是把數據“喂”給AI,比如往年各省份高校錄取信息、教育部門公開志愿數據、高校官網信息、各地人才招引數據等。“在此基礎上,告訴AI足夠的個人信息和填報要求,它就能給出建議。”
AI填報志愿的準確性和參考價值如何?
“感覺數據挺全的,給出的院校和我之前了解的差不多。”一名北京考生說。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張小強說:“從技術角度看,AI輔助填報志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考生和家長縮小需掌握的信息范圍,給出看起來比較成形的參考方案。”
“數據是決定AI填志愿靠譜與否的關鍵因素。”耿忠誠說,如果收錄的數據不全,比如不包含位次信息、部分地區加分等情況,AI給出的結果就會有誤差。
記者以2025屆考生身份,向多個AI軟件輸入推薦報考院校指令,不同AI軟件給出的結果各異,“沖穩保”不同梯隊的9所院校中僅2所重合。
記者注意到,AI在展示深度思考過程中,多次提及自身局限性,如“仍缺少多所大學2024年錄取數據”“部分信息來自抖音視頻,需進一步驗證其準確性”等。
多名業內人士提到,當前不少AI工具存在“幻覺”問題,可能編造看起來合理可信實際上錯漏百出的信息。“去年590分對應位次是1萬名,但AI告訴我位次在5000到6000。”山西一名考生家長說。
曹長丹認為,一些AI工具有效信息增量不足,給出的結果僅停留在歷史數據的機械匹配,缺乏對動態政策、個體差異和深層需求的挖掘。
“算法能夠高效處理分數、專業熱度等數據化信息,但很難洞察不易量化的個人發展關鍵維度。”北京一名中學教師舉例說,學生的家庭背景可能影響其是否選擇培養周期長、學費高的專業,學生的抗壓能力決定了其能否適應某些高壓職業環境……
“這些極其重要的個人化因素,恰恰是算法模型無法通過標準數據獲取并納入推薦邏輯的。”這名教師說。
“人機協同”做出最優選擇
受訪專家表示,在填報志愿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AI工具,通過“人機協同”做出最優選擇。
6月19日,清華大學沈陽教授團隊發布《2025高考志愿填報工具使用指南》,系統總結了高考志愿相關的100多個AI提示詞模板。
張小強表示,提示詞、上下文交流內容等會影響AI的結果輸出,應學會使用AI工具,與其有效“溝通”。
耿忠誠認為,在采納AI建議前,應認真核實AI給出的志愿填報方案,再次查閱學校歷年錄取分數、錄取位次和院校專業信息等,減少AI“幻覺”和數據誤差帶來的影響。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張冉建議,考生和家長在選擇付費AI填志愿服務前,盡可能了解產品“底細”,如模型使用的訓練數據、填報邏輯等;使用過程中,盡量明確孩子的個人偏好等個性化參數,讓AI更清楚報考需求。
近段時間,各地教育部門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高考志愿填報服務。重慶、北京、山西等多地依托互聯網和志愿填報專家團隊,幫助考生熟悉志愿填報規則、流程和操作,提供咨詢指導。
多名專家提醒,考生和家長要仔細閱讀各省招考中心印發的報考指南、教育部“陽光高考”平臺和院校官網公布的招生政策等。“應讓AI回歸‘工具’本位,避免過度依賴而產生誤判。”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高考處副處長張玉國說。
![]() |
|
![]() |
焦作網免責聲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