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新華述評|從中華文明統一性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四
更新時間:2023-6-15 8:20:2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題:從中華文明統一性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四

新華社記者白陽、徐壯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在近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統一的中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維系各族命運,團結每個個體,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植根于悠久的歷史傳統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珍藏著漢藏蒙滿四種文字的大藏經雕版。

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央總館蘭臺洞庫1號庫,實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況。這些用上等梨木、紅樺木制成的雕版,歷經數百年風雨變遷,依然散發著獨有的魅力。

總書記走進庫架深處,仔細觀摩珍貴文物,感受著古老文明傳承至今的氣息和底蘊:“這些雕版、典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中華文明長期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

這種統一性,建立在強大的文化認同之上。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博物館觀看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時強調:“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新疆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到陜西出土的唐代“三彩載樂駱駝俑”……歷史充分證明,兼容并蓄的中華文明,鑄就了追求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

這種統一性,蘊藏在自古以來的實踐傳承之中。

六合同風、四海一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歷朝歷代的中國人始終秉持著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統一、趨于統一、實現統一,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屢仆而屢興、愈挫而愈勇。

這種統一性,熔鑄成血脈里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脈絡。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那是為了救亡圖存,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我死國生,從容去”的壯懷激烈;那是為了研制“兩彈一星”,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以身許國、深藏功與名的赤子之心;那是自愿守邊陲的藏族牧民“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樸素情感;那是以身作界碑的戰士們“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無悔誓言……

茍利社稷,生死以之。熔鑄在中華民族精神血脈里的家國情懷,將個人、集體、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讓我們無論面對何種艱難險阻,都能夠團結凝聚、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鑄就共同理想信念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登船來到劉公島,登上東泓炮臺遺址,并參觀甲午戰爭史實展。

甲午之敗后危難當頭,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抗爭求索,共同書寫了抵御外來侵略的英雄史詩。

總書記語重心長:“我一直想來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這是歷史的教誨,也是文明的指引:統一的信念,維護統一的國家;國家的統一,熔鑄信念的統一。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鑄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

因為融為一體,所以顛撲不破。從脫貧攻堅戰中“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決心,到改革大潮中“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非凡魄力;從抗疫斗爭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情懷,到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時“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頑強意志……面對涉灘之險、爬坡之艱、闖關之難,文明的堅韌賦予中華民族共克時艱的堅強。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

2022年7月3日,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參觀。900多件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精選的藏品跨越千里來港展出,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

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懷、見證下,故宮博物院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簽署了《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為香港融入祖國發展獻上一份文化厚禮。

“14億中國人民凝聚力這么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精神,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意味深長。

一樣的血,一樣的夢。國土的統一、國家的穩定、民族的團結、文明的賡續,早已成為每位中華兒女的堅固信仰,共筑華夏兒女心手相依、團結奮斗的根基。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疆考察調研。當總書記對師生、對村民、對社區居民們講起“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話音未落,現場千百個聲音不約而同地響亮回答:“緊緊抱在一起。”

因為有著堅強統一的祖國,我們才能深入推動區域協作,讓“山海情”雋永綿延,千千萬萬貧困家庭得以“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因為有著堅強統一的祖國,我們才能在大災大疫前堅持全國一盤棋,展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優勢……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凡是國富民強的盛世,無不出現在“大一統”的昌明時代;而民不聊生的歲月,往往伴隨著政權衰落、分裂割據的歷史背景。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昭示我們凝心聚力,在新的起點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明天的中國,力量源于團結。”

2022年的最后一天,習近平總書記通過電視和互聯網,發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人們發現,總書記書架上新擺放的照片里,加入了過去一年他同新疆各族群眾、同香港同胞、同陜西老鄉們在一起時的多個溫暖瞬間。

“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不斷凝聚共識,是中華民族一路闖關奪隘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前進道路上,突出的統一性依然是我們凝心聚力、發展文化、復興文明的強大底氣。

從統一性,感受文化發展繁榮的要義——

2023年6月閉幕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品集中亮相。宜興紫砂、龍泉青瓷、杭繡、東陽木雕、發繡、揚州漆器……豐富多彩的展品風格各異,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和諧共生的圖景。

文化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辨識度。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多元意味著豐富的文化形式,一體則展現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

中國繁榮發展的文化,正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文化,是鮮明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它積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從統一性,領悟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

2023年春節期間,北京故宮博物院一票難求。人們走進午門正殿,在開年大展“國子文脈——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中探尋砥礪奮進的家國情懷。

筆墨紙硯、詩書畫卷……一件件飽含經世濟國之情的展品,講述著中華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歌頌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脊梁。

正是這股精神牢固凝聚著國人,支撐我們以分不開、打不亂、志不散的狀態,跨過歷史的溝壑深谷。

從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冰雪健兒馳騁賽場取得驕人成績,到億萬農民辛勤勞作實現糧食生產“十九連豐”;從各地基層干部扎根鄉土投身鄉村振興火熱實踐,到無數醫務人員不畏艱辛奮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們深刻感悟到“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從統一性,深刻認識新的文化使命——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強音。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更廣泛地凝心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

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勠力同心、和衷共濟,共同守護中華民族“根、魂、夢”,一定能夠更好地擔負起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新華述評|從中華文明統一性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四
2023-6-15 8:20:28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 題:從中華文明統一性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四

新華社記者白陽、徐壯

“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在近日召開的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中華文明的統一性。

統一的中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維系各族命運,團結每個個體,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植根于悠久的歷史傳統

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珍藏著漢藏蒙滿四種文字的大藏經雕版。

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央總館蘭臺洞庫1號庫,實地察看版本保存收藏情況。這些用上等梨木、紅樺木制成的雕版,歷經數百年風雨變遷,依然散發著獨有的魅力。

總書記走進庫架深處,仔細觀摩珍貴文物,感受著古老文明傳承至今的氣息和底蘊:“這些雕版、典籍,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蘊含著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漫長的歷史積淀中,中華文明長期形成了多元一體、團結集中的統一性。

這種統一性,建立在強大的文化認同之上。

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赤峰博物館觀看古典民族史詩《格薩(斯)爾》說唱展示時強調:“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多民族不斷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

“邦畿千里,維民所止。”遼闊的中華大地上,各族先民胼手胝足、披荊斬棘,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

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到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從“洛陽家家學胡樂”到“萬里羌人盡漢歌”,從新疆出土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到陜西出土的唐代“三彩載樂駱駝俑”……歷史充分證明,兼容并蓄的中華文明,鑄就了追求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

這種統一性,蘊藏在自古以來的實踐傳承之中。

六合同風、四海一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演進中,中華民族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明,形成了關于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的豐富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秦國‘書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歷程。此后,無論哪個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

歷朝歷代的中國人始終秉持著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矢志不渝地追求統一、趨于統一、實現統一,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屢仆而屢興、愈挫而愈勇。

這種統一性,熔鑄成血脈里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貫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條重要脈絡。

“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中國人的精神譜系里,國家與家庭、社會與個人,是密不可分的整體。

那是為了救亡圖存,無數仁人志士前仆后繼,“我死國生,從容去”的壯懷激烈;那是為了研制“兩彈一星”,一大批科技工作者以身許國、深藏功與名的赤子之心;那是自愿守邊陲的藏族牧民“家是玉麥,國是中國”的樸素情感;那是以身作界碑的戰士們“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無悔誓言……

茍利社稷,生死以之。熔鑄在中華民族精神血脈里的家國情懷,將個人、集體、國家的前途命運緊緊相連,讓我們無論面對何種艱難險阻,都能夠團結凝聚、百折不撓、奮勇向前。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鑄就共同理想信念

2018年6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山東考察期間,登船來到劉公島,登上東泓炮臺遺址,并參觀甲午戰爭史實展。

甲午之敗后危難當頭,中華兒女萬眾一心、抗爭求索,共同書寫了抵御外來侵略的英雄史詩。

總書記語重心長:“我一直想來這里看一看,受受教育。要警鐘長鳴,銘記歷史教訓,13億多中國人要發憤圖強,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好更強大。”

這是歷史的教誨,也是文明的指引:統一的信念,維護統一的國家;國家的統一,熔鑄信念的統一。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燦爛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農耕文明的勤勞質樸、崇禮親仁,草原文明的熱烈奔放、勇猛剛健,海洋文明的海納百川、敢拼會贏……各民族文化共同熔鑄中華民族的特質和稟賦。

因為融為一體,所以顛撲不破。從脫貧攻堅戰中“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堅定決心,到改革大潮中“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的非凡魄力;從抗疫斗爭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深厚情懷,到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時“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頑強意志……面對涉灘之險、爬坡之艱、闖關之難,文明的堅韌賦予中華民族共克時艱的堅強。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國家統一永遠是中國核心利益的核心。

2022年7月3日,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之際,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對公眾開放參觀。900多件從北京故宮博物院精選的藏品跨越千里來港展出,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

正是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懷、見證下,故宮博物院與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簽署了《興建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合作協議》,為香港融入祖國發展獻上一份文化厚禮。

“14億中國人民凝聚力這么強,就是因為我們擁有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華精神,這是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意味深長。

一樣的血,一樣的夢。國土的統一、國家的穩定、民族的團結、文明的賡續,早已成為每位中華兒女的堅固信仰,共筑華夏兒女心手相依、團結奮斗的根基。

中華文明的統一性,決定了一個堅強統一的國家是各族人民的命運所系。

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新疆考察調研。當總書記對師生、對村民、對社區居民們講起“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話音未落,現場千百個聲音不約而同地響亮回答:“緊緊抱在一起。”

因為有著堅強統一的祖國,我們才能深入推動區域協作,讓“山海情”雋永綿延,千千萬萬貧困家庭得以“挪窮窩”“換窮業”“拔窮根”;因為有著堅強統一的祖國,我們才能在大災大疫前堅持全國一盤棋,展現“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強大優勢……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凡是國富民強的盛世,無不出現在“大一統”的昌明時代;而民不聊生的歲月,往往伴隨著政權衰落、分裂割據的歷史背景。正如孫中山先生所說:“‘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昭示我們凝心聚力,在新的起點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明天的中國,力量源于團結。”

2022年的最后一天,習近平總書記通過電視和互聯網,發表了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人們發現,總書記書架上新擺放的照片里,加入了過去一年他同新疆各族群眾、同香港同胞、同陜西老鄉們在一起時的多個溫暖瞬間。

“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擲地有聲。

不斷凝聚共識,是中華民族一路闖關奪隘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之一。前進道路上,突出的統一性依然是我們凝心聚力、發展文化、復興文明的強大底氣。

從統一性,感受文化發展繁榮的要義——

2023年6月閉幕的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化精品集中亮相。宜興紫砂、龍泉青瓷、杭繡、東陽木雕、發繡、揚州漆器……豐富多彩的展品風格各異,共同組成中華文化和諧共生的圖景。

文化的民族特性體現了一個民族的辨識度。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我國的一個顯著特征。多元意味著豐富的文化形式,一體則展現為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

中國繁榮發展的文化,正是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的文化,是鮮明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它積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從統一性,領悟萬眾一心的磅礴力量——

2023年春節期間,北京故宮博物院一票難求。人們走進午門正殿,在開年大展“國子文脈——歷代進士文化藝術聯展”中探尋砥礪奮進的家國情懷。

筆墨紙硯、詩書畫卷……一件件飽含經世濟國之情的展品,講述著中華文化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抱負,歌頌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脊梁。

正是這股精神牢固凝聚著國人,支撐我們以分不開、打不亂、志不散的狀態,跨過歷史的溝壑深谷。

從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上冰雪健兒馳騁賽場取得驕人成績,到億萬農民辛勤勞作實現糧食生產“十九連豐”;從各地基層干部扎根鄉土投身鄉村振興火熱實踐,到無數醫務人員不畏艱辛奮力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我們深刻感悟到“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

從統一性,深刻認識新的文化使命——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時代強音。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們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統一思想、統一意志、統一行動,更廣泛地凝心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文化建設和文明發展上創造新的更大輝煌。

團結就是力量,奮斗開創未來。

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勠力同心、和衷共濟,共同守護中華民族“根、魂、夢”,一定能夠更好地擔負起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