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副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千萬工程”啟示錄之二:融合之路,城與鄉雙向奔赴
更新時間:2023-6-21 12:34:27    來源:潮新聞

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王祥里

早上6時,首班101路公交車迎著朝陽,從嘉興市區大新路站準時發車。全程約60分鐘,經南湖景區、中央公園,駛向余新、鳳橋等鎮村。

“以前我們挑著擔子,坐公交去城里賣桃。現在城里人坐公交進村賞花、采摘、吃農家樂。”水蜜桃成熟季,緊鄰101路三星村站的種植園里,村民應華興喜氣洋洋接待著一撥撥客人。

城與鄉的“握手”,在此寫下生動一章。20年來,以統籌城鄉興“三農”為導向,浙江深入推進“千萬工程”,不斷縮小城鄉差距。眼下,農村“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30分鐘公共服務圈”等基本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43縮小到2022年的1.90,均衡水平領跑全國。

今年初,浙江部署實施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進一步將“城”與“鄉”放到一起謀劃、一體推進。經歷了華麗蝶變的廣袤鄉村,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嗎?“千萬工程”如何重塑城鄉關系?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浙江如何跑出城鄉融合發展新速度?近日,我們來到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最小的設區市嘉興,觸摸城鄉互動的脈搏。

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153060,蹲點期間,嘉興人對一組數字津津樂道——

15分鐘內,所有鎮村可上高速;30分鐘內,直達各縣(市、區)中心;60分鐘內,市中心與周邊城市互通。

從城鄉路網密度,看出城鄉融合進度。嘉興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鄧建華說,2004年在全國率先發布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以來,當地推動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統籌養老、醫療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秀洲區新塍鎮火炬村,距市區15公里。以前,1960名村民做夢都想住進城里。如今,大家說:“給錢都不愿搬。”

柏油路直通村口,商超開進村里,圖書館就在黨群服務中心2樓,還建了文化禮堂、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城里有的我們都有,城里沒有的我們也有。”村黨總支書記張秋生感慨。

說到底,城鄉發展失序,根源在于過往的“重城輕鄉”理念。能否融合發展,關鍵看能否重塑城鄉關系。

“千萬工程”作為統籌城鄉的“牛鼻子”工程,堅持農村和城市地位平等,歷史性地改變了城市建設政府出資、農村建設村民和集體自籌的傳統,走出了建設新農村與推動城鎮化矛盾的誤區,也改寫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有鄉無、城多鄉少、城高鄉低”二元對立格局。

不僅從根本上重塑理念,推動城鄉無縫對接,浙江還從制度上撕開口子,拉平城鄉待遇差。

曾經,一紙戶籍代表身份,造成教育、就業等資源和福利的城鄉差別。2008年,嘉興實施新政,正式取消農業、非農業劃分,戶口上的身份標識統一轉成“居民”;2013年開始,德清啟動戶籍制度配套改革,逐一消除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政策的城鄉差異……

摸清農民想什么、農村缺什么,系統擺布城鄉關系,再從根子上解決問題。這一來自“千萬工程”的啟示,今天依然可以指引我們提升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

更難得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鄉并軌之時,浙江沒有把農村變城市,而是在體現鄉村風貌、注意鄉土味道的前提下,統籌城鄉發展。這是20年來浙江實施“千萬工程”的重要原則。

乍看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有咖啡館,有瀝青村道,有智能垃圾分類驛站,現代氣息十足。深入其間,又能發現桃花島景點打造遵循自然肌理,粉墻黛瓦的民居沿村落地形勾勒,小橋流水鮮花環繞,一派浙北田園風光。村黨委書記李正峰說:“望得見風景,看得見鄉愁,鄉村是農民的美好家園,也是城市的美麗花園。”

事實上,正因鄉村特色和傳統文化的保留,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提升的當下,農村全面發展迎來了契機,城鄉資源雙向流動打開了窗口。

嘉興市高標準農田航拍

盤活鄉村價值

告別火炬村,我們來到秀洲油車港鎮勝豐村。這里有江南典型的漾塘濕地,還匯聚了糖糕版雕刻技藝、造船技藝、農民畫等三項非遺。

近年來,當地挖掘自然人文優勢,打造西千畝蕩、糖糕館等景點,結合養魚、種菱農耕方式,開辟生態園區、直播基地等。眼下,勝豐村成了周邊市民休閑游玩首選,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592元。

“城鄉融合,不只以城帶鄉,還要以鄉促城、城鄉互補。”鄧建華說,其中關鍵是盤活農村的“有”,讓每寸土地、每處山水充滿魅力,并顯示出真正價值,進而改變農村被輻射、被輸血的命運,推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實踐表明,浙江不僅善用體制機制,比如宅基地“三權分置”、GEP核算等改革,賦予鄉村資源與城市資源同等權益,還能尊重發展規律、發揮市場優勢,打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自由流動的通道。

義烏城西街道五一村敲響了宅基地資格權跨村競拍第一槌。村里通過公開拍賣,“售出”3500平方米宅基地資格權。市域內31戶農村居民以每平方米3.29萬元均價競得,享受宅基地建房、抵押等權能。何有銀等村民自愿退出部分宅基地資格權,獲得不菲收入。

放眼浙江,從宅基地競拍,到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從閑置農房產權質押,到林業碳匯收儲交易,一個個創新之舉,讓農村資源從“死權”變“活權”、從“死價”變“活價”,助力“同權同價同責”的城鄉統一市場構建,也為民宿、文旅等產業發展注入活力。以紹興閑置農房盤活為例,目前累計引入社會資本119億余元。

得益于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的存在滿足了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享受型生活需求,“城市有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在浙江變為現實。

當前,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向“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過程中,浙江各地還在持續創新激活鄉村價值的方式。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強村公司、“兩山”合作社等,讓農村成為市場主體,擁有了更大能量。

海寧鹽官鎮桃園村里,強村公司收儲土地、完善設施,浙江塔莎園藝有限公司“拎包入住”,資源盤活效率大大提升。村黨委書記金正華說,未來,伴隨人才、技術、數據等發展要素“下沉”,農村特色資源“上行”,城鄉關系將更密切,互相依賴、互為市場、共生共榮。

海寧市鹽官鎮桃園村新村點

用好系統觀念

辦好農村的事,不能局限于農村,要把農村和城市看作有機整體,統籌協調、系統推進。這是20年來浙江推進“千萬工程”得出的經驗。

以完善醫療服務為例,2021年海鹽創新醫共體建設,除了打造87家村(社區)衛生服務站,與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家縣級醫院結對,還建立縣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醫療資源、人才等全域共享。眼下,海鹽縣域就診率突破90%,入選2022年度全國基層衛生健康工作優秀案例。

把城鄉當成“一盤棋”規劃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時,浙江十分注重多目標平衡,打出“組合拳”,塑造大變革。

秀洲農房改造集聚,火炬村是試點。建設安置小區時,當地同步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創新進城農民登記備案制度、發展鄉村產業。村民不僅能就近就地就業,還保留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股份分紅等權益。眼下,98%農戶自愿“上樓”、集中居住,實現了農民市民化、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

當前,從浙江到全國,明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從城市化,到城鎮化,再到新型城鎮化,透露城鄉發展戰略的不斷轉型。這意味著,我們要對縣鎮村關系進行系統梳理,要進一步做強縣城,發揮聚集、輻射、帶動作用。

這些領域,浙江各地已有探索。比如安吉,銜接美麗縣城、風情小鎮、景區村莊規劃,打造黃浦江源、昌碩故里、白茶飄香等風景帶,形成眾星拱月、星羅棋布的全域美麗格局。

還有平湖,以農業經濟開發區建設為支點,陸續招引200多個涉農主體,集聚土地、科技、人才等要素,實現了傳統種養單一模式向一二三產全產業鏈升級,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和農民增收,為各類資源如何在縣域配置放大、向鄉村順暢流動帶來啟示。

城與鄉,人類生產生活的兩大空間形態。“融合”二字,是縮小差距的過程,是城鄉互動的過程,也是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不斷現代化的過程。

站在高起點上,重塑城鄉關系,暢通城鄉循環,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我們期待浙江翻開城鄉融合發展新的篇章。

6月20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發《融合之路,城與鄉雙向奔赴——“千萬工程”啟示錄之二》。全文如下:

文章編輯:李潤生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千萬工程”啟示錄之二:融合之路,城與鄉雙向奔赴
2023-6-21 12:34:27    來源:潮新聞

嘉興市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王祥里

早上6時,首班101路公交車迎著朝陽,從嘉興市區大新路站準時發車。全程約60分鐘,經南湖景區、中央公園,駛向余新、鳳橋等鎮村。

“以前我們挑著擔子,坐公交去城里賣桃。現在城里人坐公交進村賞花、采摘、吃農家樂。”水蜜桃成熟季,緊鄰101路三星村站的種植園里,村民應華興喜氣洋洋接待著一撥撥客人。

城與鄉的“握手”,在此寫下生動一章。20年來,以統籌城鄉興“三農”為導向,浙江深入推進“千萬工程”,不斷縮小城鄉差距。眼下,農村“20分鐘醫療衛生服務圈”“30分鐘公共服務圈”等基本形成,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03年的2.43縮小到2022年的1.90,均衡水平領跑全國。

今年初,浙江部署實施縣城承載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進一步將“城”與“鄉”放到一起謀劃、一體推進。經歷了華麗蝶變的廣袤鄉村,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嗎?“千萬工程”如何重塑城鄉關系?探尋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浙江如何跑出城鄉融合發展新速度?近日,我們來到全省城鄉居民收入差最小的設區市嘉興,觸摸城鄉互動的脈搏。

從根子上解決問題

153060,蹲點期間,嘉興人對一組數字津津樂道——

15分鐘內,所有鎮村可上高速;30分鐘內,直達各縣(市、區)中心;60分鐘內,市中心與周邊城市互通。

從城鄉路網密度,看出城鄉融合進度。嘉興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鄧建華說,2004年在全國率先發布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以來,當地推動交通、供水等基礎設施同規同網,統籌養老、醫療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農村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秀洲區新塍鎮火炬村,距市區15公里。以前,1960名村民做夢都想住進城里。如今,大家說:“給錢都不愿搬。”

柏油路直通村口,商超開進村里,圖書館就在黨群服務中心2樓,還建了文化禮堂、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城里有的我們都有,城里沒有的我們也有。”村黨總支書記張秋生感慨。

說到底,城鄉發展失序,根源在于過往的“重城輕鄉”理念。能否融合發展,關鍵看能否重塑城鄉關系。

“千萬工程”作為統籌城鄉的“牛鼻子”工程,堅持農村和城市地位平等,歷史性地改變了城市建設政府出資、農村建設村民和集體自籌的傳統,走出了建設新農村與推動城鎮化矛盾的誤區,也改寫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有鄉無、城多鄉少、城高鄉低”二元對立格局。

不僅從根本上重塑理念,推動城鄉無縫對接,浙江還從制度上撕開口子,拉平城鄉待遇差。

曾經,一紙戶籍代表身份,造成教育、就業等資源和福利的城鄉差別。2008年,嘉興實施新政,正式取消農業、非農業劃分,戶口上的身份標識統一轉成“居民”;2013年開始,德清啟動戶籍制度配套改革,逐一消除住房保障、社會救助等公共政策的城鄉差異……

摸清農民想什么、農村缺什么,系統擺布城鄉關系,再從根子上解決問題。這一來自“千萬工程”的啟示,今天依然可以指引我們提升基礎設施完備度、公共服務便利度。

更難得的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鄉并軌之時,浙江沒有把農村變城市,而是在體現鄉村風貌、注意鄉土味道的前提下,統籌城鄉發展。這是20年來浙江實施“千萬工程”的重要原則。

乍看南湖區鳳橋鎮聯豐村,有咖啡館,有瀝青村道,有智能垃圾分類驛站,現代氣息十足。深入其間,又能發現桃花島景點打造遵循自然肌理,粉墻黛瓦的民居沿村落地形勾勒,小橋流水鮮花環繞,一派浙北田園風光。村黨委書記李正峰說:“望得見風景,看得見鄉愁,鄉村是農民的美好家園,也是城市的美麗花園。”

事實上,正因鄉村特色和傳統文化的保留,在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日益提升的當下,農村全面發展迎來了契機,城鄉資源雙向流動打開了窗口。

嘉興市高標準農田航拍

盤活鄉村價值

告別火炬村,我們來到秀洲油車港鎮勝豐村。這里有江南典型的漾塘濕地,還匯聚了糖糕版雕刻技藝、造船技藝、農民畫等三項非遺。

近年來,當地挖掘自然人文優勢,打造西千畝蕩、糖糕館等景點,結合養魚、種菱農耕方式,開辟生態園區、直播基地等。眼下,勝豐村成了周邊市民休閑游玩首選,2022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5592元。

“城鄉融合,不只以城帶鄉,還要以鄉促城、城鄉互補。”鄧建華說,其中關鍵是盤活農村的“有”,讓每寸土地、每處山水充滿魅力,并顯示出真正價值,進而改變農村被輻射、被輸血的命運,推動中國式農業農村現代化。

實踐表明,浙江不僅善用體制機制,比如宅基地“三權分置”、GEP核算等改革,賦予鄉村資源與城市資源同等權益,還能尊重發展規律、發揮市場優勢,打開城鄉要素平等交換、自由流動的通道。

義烏城西街道五一村敲響了宅基地資格權跨村競拍第一槌。村里通過公開拍賣,“售出”3500平方米宅基地資格權。市域內31戶農村居民以每平方米3.29萬元均價競得,享受宅基地建房、抵押等權能。何有銀等村民自愿退出部分宅基地資格權,獲得不菲收入。

放眼浙江,從宅基地競拍,到集體經營性土地入市,從閑置農房產權質押,到林業碳匯收儲交易,一個個創新之舉,讓農村資源從“死權”變“活權”、從“死價”變“活價”,助力“同權同價同責”的城鄉統一市場構建,也為民宿、文旅等產業發展注入活力。以紹興閑置農房盤活為例,目前累計引入社會資本119億余元。

得益于新業態蓬勃發展,鄉村的存在滿足了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享受型生活需求,“城市有鄉村更美好,鄉村讓城市更向往”在浙江變為現實。

當前,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向“千村未來、萬村共富”迭代升級過程中,浙江各地還在持續創新激活鄉村價值的方式。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強村公司、“兩山”合作社等,讓農村成為市場主體,擁有了更大能量。

海寧鹽官鎮桃園村里,強村公司收儲土地、完善設施,浙江塔莎園藝有限公司“拎包入住”,資源盤活效率大大提升。村黨委書記金正華說,未來,伴隨人才、技術、數據等發展要素“下沉”,農村特色資源“上行”,城鄉關系將更密切,互相依賴、互為市場、共生共榮。

海寧市鹽官鎮桃園村新村點

用好系統觀念

辦好農村的事,不能局限于農村,要把農村和城市看作有機整體,統籌協調、系統推進。這是20年來浙江推進“千萬工程”得出的經驗。

以完善醫療服務為例,2021年海鹽創新醫共體建設,除了打造87家村(社區)衛生服務站,與9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家縣級醫院結對,還建立縣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實現醫療資源、人才等全域共享。眼下,海鹽縣域就診率突破90%,入選2022年度全國基層衛生健康工作優秀案例。

把城鄉當成“一盤棋”規劃建設,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時,浙江十分注重多目標平衡,打出“組合拳”,塑造大變革。

秀洲農房改造集聚,火炬村是試點。建設安置小區時,當地同步探索宅基地有償退出機制、創新進城農民登記備案制度、發展鄉村產業。村民不僅能就近就地就業,還保留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股份分紅等權益。眼下,98%農戶自愿“上樓”、集中居住,實現了農民市民化、新型城鎮化“雙輪驅動”。

當前,從浙江到全國,明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從城市化,到城鎮化,再到新型城鎮化,透露城鄉發展戰略的不斷轉型。這意味著,我們要對縣鎮村關系進行系統梳理,要進一步做強縣城,發揮聚集、輻射、帶動作用。

這些領域,浙江各地已有探索。比如安吉,銜接美麗縣城、風情小鎮、景區村莊規劃,打造黃浦江源、昌碩故里、白茶飄香等風景帶,形成眾星拱月、星羅棋布的全域美麗格局。

還有平湖,以農業經濟開發區建設為支點,陸續招引200多個涉農主體,集聚土地、科技、人才等要素,實現了傳統種養單一模式向一二三產全產業鏈升級,帶動周邊村莊發展和農民增收,為各類資源如何在縣域配置放大、向鄉村順暢流動帶來啟示。

城與鄉,人類生產生活的兩大空間形態。“融合”二字,是縮小差距的過程,是城鄉互動的過程,也是身處其中的每個個體不斷現代化的過程。

站在高起點上,重塑城鄉關系,暢通城鄉循環,構建城鄉命運共同體,我們期待浙江翻開城鄉融合發展新的篇章。

6月20日,《浙江日報》頭版刊發《融合之路,城與鄉雙向奔赴——“千萬工程”啟示錄之二》。全文如下:

文章編輯:李潤生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