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VA免费精品观看精品,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A级理论片无码老男人,国产激情综合在线观看

二維碼

掃一掃加入微信公眾號

Top
網站首頁 新聞 國內 國際 河南 焦作
時政要聞 專題 直播 網視 網談 網評
今日頭條 汽車 旅游 經濟 美食
焦作關注 房產 娛樂 體育 市場
 焦作日報 手機報 經典微視頻
 焦作晚報 “焦作+”客戶端
 經典山陽 小記者 焦作論壇
 網上投稿 記 協 訂報服務
  您現在的位置: 焦作網 > 新聞推薦 > 頭條 > 正文

新聞推薦

疏源浚流 與古為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一
更新時間:2023-6-12 16:28:5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疏源浚流 與古為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一

新華社記者周瑋、王鵬、徐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是對中國文化特性、中華文明精神的深刻總結,是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視角,對創造新文化的恢弘擘畫,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針。

貫通歷史現實未來,作答創造新文化時代課題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安陽,考察殷墟遺址。

總書記點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這一重要思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得到進一步闡發:“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偉大復興新征程上,總書記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重大論斷,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

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懷——

比之為“根和魂”,喻之為“精神命脈”,視之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與禮敬,始終如一。

從提出“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到叮囑“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從時隔37年再次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明“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一路走來,“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掛。

這是身體力行賡續中華文脈的堅實足跡——

保護良渚遺址,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重要論斷;

考察廣州永慶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

來到貴州畢節化屋村,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走進新疆大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心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纂出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

……

文脈貫通,斯文在茲。習近平總書記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文明,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新時代中華大地呈現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氣象,文化自信的根基進一步夯實。

這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精神血脈的現代化、時代化,為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和平發展,邁向繁榮進步,作出了中國回答。

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上海進博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主場外交,彰顯開放自信大國胸懷。

從全球發展倡議,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豐富和拓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路徑。

一位外國政要由衷感慨:“這體現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

這是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深邃思考——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只有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才能夠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與底蘊。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精辟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機理。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又一次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黨立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需,也是維護和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之需。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這聲音回應著中華文化歷史長河日夜不息的濤聲,又以磅礴之力引領這條大河浩浩湯湯奔騰向前。

體認文明突出特性,有力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2022年5月27日,北京中南海。一次聚焦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在這里進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帶著對中華文明的深邃體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中華文明觀”進一步深化。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對于我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突出的連續性,堅定走自己的路的定力。

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盛世修文。”在館內的蘭臺洞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起這個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版本館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們這個歷史階段,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站在文明高度,“走自己的路”便有了強大底氣。

突出的創新性,造就進取的精神和無畏的品格。

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熱烈祝賀。

“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封賀信,再次發出創造新文化、建設新文明的時代強音。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從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一次次突破“山重水復”,屢屢迎來“柳暗花明”,文明大樹由之可久可大、根深葉茂,中華文明從而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

突出的統一性,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

“明天的中國,力量源于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堅定指出,“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

同心同德,凝聚力量,奮躍而上。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集體主義精神,每位成員具備了極其強烈的共同體意識。統一的中國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維系各族命運,團結每個個體。

突出的包容性,彰顯厚德載物的格局。

灞河之濱、長安塔下,千年古都迎來一場歷史與未來交融的盛會——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中亞各國元首在唐風古韻中,感受中華文化兼納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氣度。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見證了中國同中亞國家兩千多年的深厚友誼。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創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書寫了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的華章。”習近平總書記說。

于歷史深處探尋,中華文明綿延傳承,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豐富了自身,也饋贈予他者,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突出的和平性,展現行大道擔大義的形象。

2019年11月,正在希臘訪問的習近平主席走進雅典衛城博物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這是雅典娜女神剛剛參加完戰爭后休息、沉思。”陪同參觀的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當起“講解員”。

“她在思考戰爭的意義究竟何在。”習近平主席講起“止戈為武”的中國典故,帕夫洛普洛斯總統不住點頭表示贊同。

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中華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而是憑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質屬性在包容并蓄中不斷衍生發展。

中國絕不會搞國強必霸,也不認同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因為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早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溶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在歷史進步中開啟新的文明紀元

2022年金秋,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正式出版發行。

全五編包含60多卷、300多冊、1.1億多字,已出版三編共計37卷、195冊、6190萬字,時間跨度達百余年……皇皇巨著,字里行間回響著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鏗鏘足音。

“修史立典,存史啟智,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復興文庫》所作的序言中,發出了“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走好中國道路”的時代強音。

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斗。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

站上新的歷史起點,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加需要我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展現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蘇祠里古木參天。

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前來旅游研學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他們徜徉在三面環水的悠悠古祠中,感嘆著“一門三杰”的曠世才情,折服于“孝慈仁愛、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風。

透過一磚一瓦、一詩一畫,今天的國人更加確信,這片土地上曾經真實存在這樣的人:他們飽經風霜卻從不屈服,歷盡滄桑仍風骨如初。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4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廣泛涉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治國理政、道德建設等方面,吸收其中的精髓將有益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說。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開放包容,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023年6月7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

吸引海內外10多萬種文化創意產業展品參展,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3596家,參觀、參展、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從10多個增加到108個……

自2004年創辦以來,文博會的展會規模、觀眾數量、國際化程度、交易成果連年攀升,已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希望了解中華文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夜幕降臨、華燈亮起。轉瞬間,西安就“變”成了長安。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景區,2公里長街人頭攢動。這條仿唐步行街,散落著體驗唐代市井生活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感受唐詩魅力的星光步道。登上西安城墻,一副VR眼鏡便能讓游客從“高空”俯覽古城;一場燈光數字投影,就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唐城風貌再現眼前。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面對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遺存,我們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視聽化表達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不斷給市民和游客以全新體驗。”西安市文旅局局長孫超說。

新的文化自覺助推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迸發,這就更需要我們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回望來時路,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歷經千年風雨而依然璀璨奪目,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軸上,寫就光芒萬丈的篇章。

“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有力的話語,跨越時空、指明方向——

闊步新征程,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章編輯:陳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沒有了
  • 焦作網免責聲明:

    本網所有稿件,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轉載稿件不代表本網觀點,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即可處理。
    刊發、轉載的稿件,作者可聯系本網申領稿酬。


    疏源浚流 與古為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一
    2023-6-12 16:28:59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疏源浚流 與古為新——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系列述評之一

    新華社記者周瑋、王鵬、徐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以貫通古今的文化自覺,鮮明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這是對中國文化特性、中華文明精神的深刻總結,是站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全新視角,對創造新文化的恢弘擘畫,為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了根本指針。

    貫通歷史現實未來,作答創造新文化時代課題

    “殷墟我向往已久”。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河南安陽,考察殷墟遺址。

    總書記點明此行的深意:“更深地學習理解中華文明,古為今用,為更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提供借鑒。”

    這一重要思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得到進一步闡發:“在新的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偉大復興新征程上,總書記提出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的重大論斷,發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偉大號召。

    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懷——

    比之為“根和魂”,喻之為“精神命脈”,視之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情與禮敬,始終如一。

    從提出“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到叮囑“對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區要有珍愛之心、尊崇之心”;從時隔37年再次召開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明“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到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一路走來,“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是習近平總書記深深牽掛。

    這是身體力行賡續中華文脈的堅實足跡——

    保護良渚遺址,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的重要論斷;

    考察廣州永慶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更多采用微改造這種‘繡花’功夫”;

    來到貴州畢節化屋村,習近平總書記勉勵大家“一定要把苗繡發揚光大”“為產業扶貧、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走進新疆大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明是新疆各民族文化的根本所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心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國歷代繪畫大系”編纂出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繼續深入挖掘中華文明賡續傳承的基因密碼”;

    ……

    文脈貫通,斯文在茲。習近平總書記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文明,用馬克思主義真理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生命力。新時代中華大地呈現出“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氣象,文化自信的根基進一步夯實。

    這是海納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懷——

    中華民族歷來講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美好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念和精神血脈的現代化、時代化,為人類應對全球挑戰,實現和平發展,邁向繁榮進步,作出了中國回答。

    博鰲亞洲論壇、中非合作論壇、上海進博會、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系列主場外交,彰顯開放自信大國胸懷。

    從全球發展倡議,到全球安全倡議,再到全球文明倡議,不斷豐富和拓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內涵和實踐路徑。

    一位外國政要由衷感慨:“這體現了古老的中華文明的智慧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的歷史擔當。”

    這是推動中華文明重煥榮光的深邃思考——

    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只有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的發展史,才能夠了解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氣與底蘊。

    “‘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精辟闡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內在機理。

    “在五千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是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有了更加宏闊深遠的歷史縱深,筑牢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根基。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總書記強調“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

    知之愈明,則行之愈篤;行之愈篤,則知之益明。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人類社會又一次站在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中國共產黨立志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需,也是維護和促進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榮之需。

    “對歷史最好的繼承,就是創造新的歷史;對人類文明最大的禮敬,就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

    這聲音回應著中華文化歷史長河日夜不息的濤聲,又以磅礴之力引領這條大河浩浩湯湯奔騰向前。

    體認文明突出特性,有力推進新時代文化建設

    何以文明?何以中國?

    2022年5月27日,北京中南海。一次聚焦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在這里進行。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帶著對中華文明的深邃體認,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

    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的“中華文明觀”進一步深化。中華文明五個突出特性,對于我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創造屬于我們這個時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突出的連續性,堅定走自己的路的定力。

    2023年6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走進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

    “盛世修文。”在館內的蘭臺洞庫,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說起這個詞。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版本館的初心就是收藏,就是在我們這個歷史階段,把自古以來能收集到的典籍資料收集全、保護好,把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繼續傳承下去。”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偉大的民族。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站在文明高度,“走自己的路”便有了強大底氣。

    突出的創新性,造就進取的精神和無畏的品格。

    2023年6月7日,首屆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在深圳開幕。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代表黨中央表示熱烈祝賀。

    “堅持守正創新,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這封賀信,再次發出創造新文化、建設新文明的時代強音。

    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

    幾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民們就秉持“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的精神,開啟了締造中華文明的偉大實踐。從數千年大歷史觀之,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一次次突破“山重水復”,屢屢迎來“柳暗花明”,文明大樹由之可久可大、根深葉茂,中華文明從而具有了無與倫比的創造能力與創新意識。

    突出的統一性,凝聚萬眾一心的偉力。

    “明天的中國,力量源于團結。”習近平總書記在二〇二三年新年賀詞中堅定指出,“14億多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眾志成城,就沒有干不成的事、邁不過的坎。”

    同心同德,凝聚力量,奮躍而上。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久而久之形成一種集體主義精神,每位成員具備了極其強烈的共同體意識。統一的中國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載體,維系各族命運,團結每個個體。

    突出的包容性,彰顯厚德載物的格局。

    灞河之濱、長安塔下,千年古都迎來一場歷史與未來交融的盛會——

    2023年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西安舉行。中亞各國元首在唐風古韻中,感受中華文化兼納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氣度。

    “陜西是古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見證了中國同中亞國家兩千多年的深厚友誼。千百年來,中國同中亞人民互通有無、互學互鑒,創造了古絲綢之路的輝煌,書寫了人類文明交流史上的華章。”習近平總書記說。

    于歷史深處探尋,中華文明綿延傳承,始終在兼收并蓄中歷久彌新。中華文明在交流互鑒中豐富了自身,也饋贈予他者,向世界貢獻了深刻的思想體系、豐富的科技文化藝術成果、獨特的制度創造,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突出的和平性,展現行大道擔大義的形象。

    2019年11月,正在希臘訪問的習近平主席走進雅典衛城博物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吸引了他的目光。

    “這是雅典娜女神剛剛參加完戰爭后休息、沉思。”陪同參觀的時任希臘總統帕夫洛普洛斯當起“講解員”。

    “她在思考戰爭的意義究竟何在。”習近平主席講起“止戈為武”的中國典故,帕夫洛普洛斯總統不住點頭表示贊同。

    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沒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國的記錄。中華文明自古不具有排他性,而是憑借其崇尚和平的本質屬性在包容并蓄中不斷衍生發展。

    中國絕不會搞國強必霸,也不認同你輸我贏的零和游戲,因為和平、和睦、和諧的追求,早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溶在中國人民的血脈之中。

    擔負新的文化使命,在歷史進步中開啟新的文明紀元

    2022年金秋,重大文化工程《復興文庫》正式出版發行。

    全五編包含60多卷、300多冊、1.1億多字,已出版三編共計37卷、195冊、6190萬字,時間跨度達百余年……皇皇巨著,字里行間回響著一個古老民族走向復興的鏗鏘足音。

    “修史立典,存史啟智,以文化人,這是中華民族延續幾千年的一個傳統。”習近平總書記在為《復興文庫》所作的序言中,發出了“堅定歷史自信、把握時代大勢、走好中國道路”的時代強音。

    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斗。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的發展目標。

    站上新的歷史起點,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更加需要我們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深刻把握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激揚自信自強的精神力量,展現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定文化自信,堅持走自己的路,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

    四川眉山,三蘇祠里古木參天。

    前廳、饗殿、啟賢堂、來鳳軒……前來旅游研學的八方來客絡繹不絕,他們徜徉在三面環水的悠悠古祠中,感嘆著“一門三杰”的曠世才情,折服于“孝慈仁愛、厚人薄己”的淳厚家風。

    透過一磚一瓦、一詩一畫,今天的國人更加確信,這片土地上曾經真實存在這樣的人:他們飽經風霜卻從不屈服,歷盡滄桑仍風骨如初。

    一滴水可以見太陽,一個三蘇祠可以看出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站立在960多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吸吮著中華民族漫長奮斗積累的文化養分,擁有14億多中國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們堅持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內容廣泛涉及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治國理政、道德建設等方面,吸收其中的精髓將有益于中國式現代化的順利推進。”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國學研究院院長陳來說。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秉持開放包容,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2023年6月7日,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

    吸引海內外10多萬種文化創意產業展品參展,展商數量從首屆的700多家增加至3596家,參觀、參展、采購的國家和地區從10多個增加到108個……

    自2004年創辦以來,文博會的展會規模、觀眾數量、國際化程度、交易成果連年攀升,已成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臺、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中華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

    今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希望了解中華文化。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各國文明的養分,以自信開放的姿態更好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方能推動各國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書寫人類文明新篇章。

    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堅持守正創新,賡續歷史文脈、譜寫當代華章——

    夜幕降臨、華燈亮起。轉瞬間,西安就“變”成了長安。

    大雁塔下,大唐不夜城景區,2公里長街人頭攢動。這條仿唐步行街,散落著體驗唐代市井生活的長安十二時辰主題街區、感受唐詩魅力的星光步道。登上西安城墻,一副VR眼鏡便能讓游客從“高空”俯覽古城;一場燈光數字投影,就讓“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的唐城風貌再現眼前。

    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面對厚重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文物遺存,我們在保護優先的基礎上,通過藝術創作、科技運用、視聽化表達等多重方式加快文物活化利用,不斷給市民和游客以全新體驗。”西安市文旅局局長孫超說。

    新的文化自覺助推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文脈傳承弦歌不輟、歷久彌新。

    今日之中國,“文博熱”火爆、“文創風”勁吹,人民群眾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日益高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力迸發,這就更需要我們以守正創新的正氣和銳氣,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持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回望來時路,中華文明承載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脈,歷經千年風雨而依然璀璨奪目,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軸上,寫就光芒萬丈的篇章。

    “堅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習近平總書記堅定有力的話語,跨越時空、指明方向——

    闊步新征程,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應該而且一定能夠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實踐創造中進行新的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文章編輯:陳婷 
     

    版權聲明 | 焦作日報社簡介 | 焦作網簡介 | 網上訂報 | 聯系我們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焦作日報》遺失聲明熱線:(0391)8797096 郵編:454002
    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391)8797000 舉報郵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網絡敲詐和有償刪帖”專項整治工作熱線:0371-65598032 舉報網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 河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中心 豫ICP備14012713號-1
    焦公網安備4108000005 豫公網安備41080202000004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41120180013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號 報業·國貿大廈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版權所有:河南省焦作日報社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或建立鏡像。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41120180013 電話:(0391)8797000